关于对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42122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市委:
您们好!
您们提出的《关于提升水资源承载力加快昆明韧性城市建设保障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们关注水资源保障昆明高质量发展工作,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促进水资源保护管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您们提出的建议已交我局办理。经我局和相关单位认真研究、积极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 关于“构建城市水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认识城市水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估政府水环境治理投入绩效,分析城市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及体系,并包含进步指数,努力指数和贡献指数在内的城市水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承载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利用昆明市近年来的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两者的测度值及关系度量值的变化轨迹,为顶层决策提供智慧化数据分析模型。”的建议已采纳,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是为更好地服务于昆明市河(湖)长制管理体制需要及开展河湖精确治理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昆明市以《云南省河湖库渠健康评价指南(试行)》为技术指导,从水域岸线状况、水质水量、生物状况、社会服务功能四个方面全面开展河湖库渠健康评价指标专项监测工作,着力提升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水平,截止目前,第一次全国河流湖泊水普名录内昆明市涉及河流湖泊共139条,已完成河湖健康评价的河湖湖泊68个。下一步,还将根据相关工作需要,实时对评价因子进行完善及调整。
二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要求,昆明市以需求为指导,充分引进、吸收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高新技术并在涉水监管中形成应用创新,初步建成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由面到点的“智慧水务综合决策平台(一张图)”。通过智慧化手段,全面感知和展示水资源供给保障、水环境治理提升、水工程安全管理等领域历史、现状、预测预警等信息,精准分析各类涉水问题,辅助各级领导在日常及应急情况下进行全市水资源调配、水工程管理监督、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决策。至十四五末,全面完成“智慧水务”系统建设,使用BIM、GIS、三维展示、遥感等先进技术,结合业务模型、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昆明市“水务数字孪生”,进一步完善昆明市水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撑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雨水收集是解决昆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措施。目前,昆明市结合城区内的水系、城市雨水管网、竖向高差关系,优先在河道周边地块公园、主城区东西向防护绿带(广福路、南绕城、环湖路)城市低洼(内涝)区域附近公园,做好城市公园的雨水收集与利用。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彻“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措施,全面推进海绵城市那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526座雨水综合利用设施,雨水控制规模35.86万立方米/日,正在开展23个海绵型公园绿地类项目建设。
二是全面推进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制定印发了《昆明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昆明市滇池流域建成区雨污分流技术导则》等文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技术,系统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通过实施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促进污水回收再利用。同时,正在开展《昆明市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方案》编制工作,结合旧城改造工作,将对材质落后、使用年限较长、运行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和设施开展更新改造工作。
三、 关于“加强城市洪涝和干旱巨灾情景构建,识别排查重大风险隐患1.加强河道、堤防、闸坝、排水管渠等工程设施,下穿隧道、下凹立交桥、地下空间等易涝风险区域的风险隐患排查。将城市防洪排涝和极端干旱下供电供水能力列入城市安全体检负面清单;针对重要点位、重点区段和关键设施,逐一建立风险台账,并制定针对性应急防控措施。2.逐步建立城市区域以风险预警为主线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气象预警精准度,建立、完善跨部门、多层级机构间信息实时共享机制。推进城市洪涝监测、预报、预警、预案系统建设,有效衔接流域防洪“四预”平台,建立、完善城市洪涝监测预警体系和洪涝预报调度模型,着力科技赋能,构建城市智慧防汛排涝体系,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灾害决策水平。”的建议已采纳,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是压紧压实各级防汛责任。认真落实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排涝责任制,明确重点防洪城市、重要湖泊、河道、主城各区防汛排涝工作责任人、各防汛排涝设防点责任人,在昆明日报上进行公示,汛期不间断进行抽查、检查。
二是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对照郑州“7.20”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情况,查找昆明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多次对《昆明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明确不同暴雨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的指挥部领导和成员单位集中办公,各区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的指挥调度机制,开展统一的防汛指挥调度。指导主城各区、排水公司编制完善了“一点一策”内涝淹水点应急处置方案,提前将设备、人员安排到位,力争处早、处小。
三是加强防洪排涝工程治理。近年来组织实施了以海口闸出流提升等城区河道整治工程,每年开展市政排水管网清淤,对19座排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开展了长虫山及春雨路等17件面山截洪工程建设,完成73个淹水点排水管网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
四是推进智慧防汛建设。建设主城区城市洪涝模型,建立“暴雨-洪涝”模拟方案库,根据气象预报提前预判内涝积水区域,提升城区内涝预警能力,开发城市内涝淹积水报送小程序,扩大防汛信息报送来源路径,增加了挂图作战指挥的动态展示能力,进一步提升防汛预警预判、联合调度、应急处置效率。
五是试行重要防汛排涝设施联排联调机制。针对昆明主城内涝突出问题,拟定了《昆明市主城区重要防汛排涝设施联排联调工作方案(试行)》,对昆明主城区具有防洪功能的25个泵站、35道闸门以及6座水质净化厂等重要防汛排涝设施的调度标准、调度原则、调度权限、信息报送及共享等进行了梳理明确,主汛期对主城区重要防汛设施实施联排联调、精准调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主城区在遇往年同等量级降雨情况下,淹积水程度明显减轻,淹积水时间大幅缩短,城区河道水势总体平稳。
六是抓好防汛应急能力建设。目前,我市以市排水公司为主的城市防汛排涝应急移动抽排能力已达14万立方米/小时,具备了较强的突击抢险能力,通过演练和实战各级防汛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也不断提高。加强了汛期的值班值守,雨前根据气象、水文预报提前开展调度,尽量降低河道、管网、调蓄池水位,提前布置应急队伍、抽排设备到点位,做好迎接强降雨的准备,降雨过程中及时调度各相关单位处置淹积水。
一是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再生水利用工作,在2005年对《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将城市再生水利用作为专章写入;市政府制订出台了《昆明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昆明市再生水管理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昆明市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2010-2020),将再生水利用作为专章纳入《昆明市节约用水专项规划(2020-2035)》。
二是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快设施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量。指导、督促县区节水管理部门按照节水“三同时”要求,认真做好新、改、扩建建设项目的节水措施方案审查工作。目前,滇池流域内已投入使用的集中式再生水处理厂18个,其中滇池水务14座,高新区1座,经开区2座,空港区1座,对城市水质净化厂出水经深度处理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后,用于城区河道生态补水、市政绿化、环卫用水、市政杂用水、公园景观补水及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小区绿化浇灌等。另外,通过全面落实新、改、扩建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由建设单位与主体工程同期配套建设分散式再生水设施,建成522座分散式再生水处理设施,收集处理项目区域内的污水进行再生利用。2022年集中式再生水利用量5200万立方米,分散式再生水利用量100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三是建立责任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我市已建立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精准治污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行监管五级联动机制,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和管理运营单位五级职责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加强再生水水质监督检查力度,市、区两级节水办每月对设施进行巡查和抄表统计,并委托具有国家水质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每月对申请再生水回用补助的设施随即进行抽查,对水质检测不合格的单位进行指导并督促整改,保证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大水政监察执法力度,在日常监管及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擅自停用再生水利用设施或与自来水管连接的,及时移交水政监察部门,并按照行政执法程序依法进行查处。
最后衷心感谢您们对水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们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3年6月16日